海拔四百公里的救赎

海拔四百公里的救赎

邰鸿文 2025-04-20 股票指南 25 次浏览 0个评论

在战火纷飞、大国博弈、小国被盘剥殆尽的当下地球,唯一一块净土可能就是悬浮在近地线四百多公里海拔高度的那一个小小的国际空间站。

起码布克奖的评委会认同这一点,这本去年获奖的书写极窄空间(空间站容积915.6 立方米)里有限角色(六个)在极短时间(地球时间24小时)所变幻事态的小说——萨曼莎·哈维(Samantha Harvey)的《轨道》(Orbital,中译本译者为林庆新)短短十万字,却就像国际空间站那样,承载了这个世界的沉重寄望:关于人类是否能超越与生俱来的罪孽和桎梏。

《轨道》,[英] 萨曼莎·哈维 著,林庆新 译,中译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

人上升到一定高度,必然会有更高度的思考世界的能力、感受人性的能力。萨曼莎·哈维相信这一点,也在小说里展现这一点。比如相对于在地球上那些半推半就地支持普京的侵略的俄罗斯人,空间站上的俄罗斯宇航员更接近俄罗斯传统的圣愚、或者托尔斯泰。小说中有两个俄罗斯人:罗曼和安东,其中安东极其善感,被萨曼莎·哈维誉为空间站的心脏。这一段描写出自安东闻说日本宇航员千惠思念亡母之后:

“安东哭了,他的四滴眼泪从眼睛里飘出,他和千惠用手掌将泪珠接住。她们不能让液体在这里乱飞,他们很小心。”

地球上的人可以奢侈地哭,但他们狭隘的心浪费了悲悯的能力。空间站的六个人无疑是饱经考验的精英(无论身心状态还是知识储备),他们吝于一哭,但心怀的是下方旋转不已、灾难不已但日出日落带来的辉煌也不已的老地球。意大利人彼得罗一直牵挂他潜水时认识的菲律宾渔民一家在肆虐的超级台风里的安危;罗曼安慰一个通过亡夫的无线电和他短暂通话的加拿大孀妇;美国人肖恩对《宫娥》的思索最后被画中的狗的自由所启迪;千惠则通过对亡母的忆念连结整个人类的微妙命运,其母的信仰和希望也给予整个人类一种通向未来的脆弱的通行证⋯⋯

而他们本身,又获得了萨曼莎·哈维悲悯的关注。她描写六个人的心思细腻的洞察力比得上她以同样篇幅描写地球的十六圈转动的宏伟壮观时的万钧笔力。

英国宇航员内尔“她说,在挑战者号上牺牲的那七个宇航员,我了解他们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那年我只有七岁,我把他们的照片贴在墙上,全体机组成员的照片。我从那时起,大概三年的时间里,在他们诞辰日为他们点蜡烛。”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萨曼莎·哈维关注她所虚构的空间站六人的朴素动机,她深深明了他们也是文明路上的献祭,而她不甘心他们仅仅是献祭,于是呈现他们二十四小时的爱与梦,就像她写及旅行者一号和二号上面的“黄金唱片”(Voyager Golden Records)上一个女性脑电波的意义:

“这张唱片及其录制的声音将永远徘徊在银河系中。五十亿年后,地球会消亡,而它将是一首比消逝的太阳更久远的情歌。这段声音属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大脑,它将穿过奥尔特云,穿过太阳系,躲过飞驰而来的流星,进入某个尚未诞生的恒星的引力场。”

可以说,《轨道》在文学上做到了同样的效果。因此“他们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们的渴望、思考与信仰,他们的到来与离去,这些已远远超越了个人范畴,而是紧密关联着那四位勇敢奔月的宇航员,以及未来数十年间将在月球基地生活、工作,乃至向宇宙更深处探索的每一位男女。”这一论断在我苛刻的目光下也不显得像《编号17》里殖民者那些自欺欺人的豪言壮语,萨曼莎·哈维的笔下他们有血有肉又有超越性,更像古希腊神话里的半神。

事实上,《轨道》的故事发生在超近的未来:从被同时提及的另外四名宇航员的再度登月计划的实施得知,这是现实中将发生在2027年年中的阿提米丝3号计划。距今两年而已,空间站和空间站上六人的故事,都是伟大征程前的一个微小断片,而地球一如既往:

“你们将会看到它的丰满,没有边界,除了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分界线。你们看不到国境线,只看到一个不可分割的旋转球体,不存在国家界线,更别提战争了。你们会同时感到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牵引力:兴奋和焦虑、狂喜和抑郁、柔情和愤怒、希望和绝望。因为你们当然知道,战争无处不在,而国境线即是生死搏斗的场所。”

当萨曼莎·哈维写到此处,她毫不掩饰自己的观念和立场,对人类在地球的虚妄破坏大表谴责。或者正是这种激动,更让我们感受其后她书写那个在宇航员入睡后兀自变迁的地球时,所得到的强大的静力是如此充满感召,充满救赎。一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第二部“岁月流逝”里所做。

萨曼莎·哈维

小说接近结束的时候,亦有这么一段独白酷似布洛赫的《维吉尔之死》,另一本关于救赎的伟大小说。“彼得罗没做梦……外面的地球正在坠落,在不断地创造之中,而他却无能为力,什么也做不了。他仿佛就要醒来,然后说:我们这里的生活,既渺小,又承载着无尽的意义;既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又是前所未有的体验。我们既重要,又微不足道;站在人类成就的巅峰,却发觉这种成就转瞬成空。正是这份领悟,才是生命中最伟大的成就。生命本身,看似空无一物,实则超越万物之上。是某种独特的生命力,将我们与虚无的分隔;死亡虽然近在咫尺,但生命却无处不在,熠熠生辉。”

可以说,每一页我都在意识到我就在等待这一刻。这就是我要的书——竭力对无比广大的虚空、无来由的善恶,说一声:“我在,你来吧”这样的人类创造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济南华森老年公寓,本文标题:《海拔四百公里的救赎》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